但是这个主宰不是以人的心为主体,去主宰天地万物,而是参赞化育完成自然界的化育之功。
但是,现在讲生态哲学的很多人并不能真正理解孔子、儒家思想中这样深刻的意义。仁民爱物的现代意义 我们再把孔子的这些思想加上现代的解释。
对于孔子思想,目前也存在不少争议。可见,孔子在两千多年前就有这样的说法,而我们现在才提出动物是人类的朋友。这就是人有仁德、有人性,要爱万物,这是人的职责。孔子说你遇到时候了,这里没有人去害你,子路以恭敬之心向它们致意。学儒学也好,学国学也好,不仅是要得到一些知识,更重要的是要有一些心灵上的启迪、情感上的认同。
儒家的道,就是一个字生,这其中包罗万象,生命存在的问题、价值的问题、理性的问题、情感的问题等等都在其中。不是表层的,而是非常深刻、有深层意义的,所以我们从哲学上来讲,儒家学说完全可以说就是一个生命哲学。那再到后来,出现了像孔子、老子这样一些哲学家,老子有一部《老子》,孔子有一部《论语》,讲了很多的话,有很多的思想,其中的元问题、根本问题是什么呢?我们要追问的实际上还是天人关系问题。
这个仁心就是人生的意义所在,自己就能感受到一种人生的意义、人生的乐趣,这就是中国哲学特别强调、特别重视的生命体验。有一些学者认为,中国哲学缺乏超越思想,只是停留在经验的层面,比如西方的马克斯·韦伯就认为,中国的儒家是以适应现实为特征的,缺乏超越的理想和宗教的追求。以同情心对待万物、尊重爱护万物,实现人与万物之间的一种感通,实现万物一体的境界,这既是人生最高的追求,也是可持续发展的一个根本保证。我们通常都说儒学是以人为中心的,这样说正确吗?这样说是正确的,但是当我们这样说的时候,要与人类中心主义所说的以人为中心有所识别。
从方法上讲,道家就是无为而无不为,追求自由、精神自由,这是它很重要的一个特点。冯先生说,我说的这个是人类的形式。
比如,冯友兰先生是我的老师,他写出了我国第一部系统的中国哲学史,那么他是依据什么来写的呢?他说过,中国哲学是以西方哲学之名而名之。按照康德的实践理性的观念,自由意志本身就是一种理性,而这种理性是一种纯粹的理性,它自己就必然地能够实现自己,实际上不然。后来,灵魂就不是古代那个灵魂了,而是所谓意识。第一个就是从观念层面来说,或者从理论层面来说,中国哲学开始于什么问题。
有人说,在中国哲学、特别是儒家看来,自然界是一个善的自然界,具有道德性或者是被道德化了的,这实际上是人赋予自然界以道德意义,也就是自然界被拟人化了。中国哲学是不是宗教,与宗教有什么关系?这是大家很关心的一个问题。所谓情感本身就是理性的,这个可以拿陆九渊的本心说和王阳明的良知说为代表。假如说我们深入进去做一些分析,那我们就未必能得出这样的看法。
这种两极化的观点,在我们目前的中国文化研究中还继续存在着。根于心就是根于情,四端之心即是四端之情,四端之中便有四性,扩而充之只是使其客观化、普遍化而成为理性的。
从心的存在意义上说,心就是活动的、不是静止不动的,其实一切心灵现象、心灵活动都是在一个时间中进行的。道家和玄学对中国美学、诗学、文学、艺术产生了重要影响,其中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他们都很重视情感,视之为人性的重要内容。
所谓本体的人正是通过他的功能作用实现出来的,只有所谓现象界的功能作用才能显示人与自然界的有机统一联系,才能显示它的本体存在。现在我们的问题就是不能够停留在一个表面的知识化的层面上,从一套知识系统去理解这个问题,我们需要深入儒学的内部、最深层次——心灵的层面。社会问题当然是一个重大的问题,随着社会问题的出现,人们要思考文化上的问题、思想上的问题,这样才有一种学说出来,所以重点在思想文化这个层面上。物是一个广泛的说法,不只是一个具体的物件,还是人与人之间的事物,包括人的实践活动,它不是一个静止的对象,比如他说意在于事亲,即事亲便是一物,亲是父母亲,怎么对待父母亲,这就是你的意志,你怎么做,这就是事,也就是物。这后一点非常重要,由此才有所谓境界问题。这个原点就是看问题的一个立足点、一个出发点,也是一种基本的思维方式,思考问题的一个视角、一个基本的角度。
上述所引,正表明庄子反世俗的精神,却不能成为庄子反情感的证据。自然目的性的问题是从生的哲学得出来的一个很自然的结论,它就包含在生的哲学之中。
从这个意义上说,所谓自然界的内在价值,不是外在于人的,而是内在于人的,是与人的生命息息相关的。人类是有理性的,人类的理性一方面可以将自然界作为对象去认识,并且能够取得很大的成功。
谁要脱离情感而讲形而上学的性理之学、心性之学,必将被斥之为有体无用之学、凌空驾虚之学。形而上者就是天道、天德,这就是超越层面。
因此,他也就不会受到毒蛇猛兽的伤害,而能够与之和谐相处。所以,中国哲学不只是讲生命存在,而且一定要讲生命存在的意义和价值。[87]《道德经·第五十一章》。与天、自然界进行心灵的对话,这就是一种生命的沟通,也是一种生命的体验,表现为一种生命的关怀,这是一种终极性的追求,所以也可以说就终极关怀这个意义上讲,它也是一种宗教精神。
这个极其复杂的问题需要我们探讨,特别是像价值和科学的关系等等这些问题。人作为目的又是受因果律的支配,怎么解决这个问题呢?康德提出,只有作为本体的人,才是目的本身,而现象界的人,就是受因果律支配的。
所谓羞恶之心就是讲这个道理。政治上,是封侯建国的制度也崩溃了,周天子有名无实,诸侯争霸,这些叫作礼崩乐坏,周礼的一个核心就是尊尊亲亲,包括两个等级序列系统:一个是所谓公卿、大夫、士,另一个是诸侯,公、侯、伯、子、男。
这种相对主义伦理学与分析哲学家的元伦理学看起来不同,前者用情感说明伦理,后者用语言说明伦理,前者是价值相对论,后者是价值中立论,但二者有一个共同点,就是取消了普遍有效的伦理价值。现在我来谈谈为天地立心的问题。
但是禅宗认为,作用就是本体、本体就是作用,所以佛教讲酒肉穿肠过也照样可以成佛,就是这样。因此,吾日三省吾身[30]、求放心[31]、戒慎恐惧[32]等等,这些工夫都是不可缺少的,都是建立在心灵能够自我实现、自我超越这样一个前提之下的,同时也说明人的心灵是千变万化的。所以其中的任何一方都不能够离开另一方,对自然的一种敬畏、崇敬,实际上转化为一种人的自身的对生命的追求。陆九渊说,心性情才是一物,是同一个东西,只是说法不同而已。
所以天不是上帝,但是天赋予人以人性、良知、德性,所以人就有一种使命,这是一种使命感。问题是,同样是讲情感,却有很大区别。
关于生的哲学,我就谈这么三层含义。西方的基督教文化主张自然界之外有一个最高的神圣的目的,即超自然的目的,但是对于人类认识和开发自然界并没有任何限制,甚至将认识开发自然界看成是一种自我赎救,得到神的恩宠,实现德福一致的一个重要途径。
虽然墨家也讲仁、讲义、讲爱,但是这个爱、仁、义实质上是一种手段,它真正的目的是讲利。所以,所谓神性就是具有一种认识之外的意义,需要人类慎重地去对待。
本文由错综复杂网发布,不代表错综复杂网立场,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:http://eqbvt.onlinekreditetestsiegergerade.org/73233/8.html